粮食市场10年牛市行情或将终结
[ 作者: 人气:6107 日期:2014/12/2 出处:江苏佳丰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
2014-12-02 郑红明 粮油市场报
2012年以来出现的粮食产量增、进口增及价格涨现象仍在延续。
未来国内粮食市场这种奇怪的现象能否持续?从当前的粮食、经济形势分析,中期国内粮价面临走弱的可能,除非国内、国际粮食产量出现较大幅度减产。
粮食产量实现连年增产
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破天荒的十连增。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2000亿斤,达到12038.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731.9亿斤,比2013年增产94.9亿斤,增长3.6%;其中谷物总产量2516.2亿斤,比2013年增产87.8亿斤,增长3.6%,全国夏粮生产连续11年实现丰收。粮食的连续丰收,极大地改善了国内粮食供求关系。
虽然国内供应得到较大改善,但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等支撑下,国内粮价继续呈现稳中小幅上涨走势,部分粮食品种的价格甚至在今年再创历史新高。
由于国内粮食价格连创新高,刺激粮食进口不断增加。据海关统计,今年1~10月份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总量为1565万吨,同比增加46.3%。
粮食供求由偏紧转向宽松
由于连续丰收,国内粮食供求关系不断改善,逐渐由偏紧转向宽松。
近年来,在粮食集中上市旺季,都出现了粮食收购价格季节性下跌,影响农户收益。为保护农户收益,国家连续多年在主产区启动了托市收购,且托市收购规模越来越大。
据中储粮总公司统计,截至2014年4月30日,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区累计完成玉米临时收储6919万吨,累计收购临储稻谷3200多万吨,临储粮食收购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4年9月30日,河南等主产省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2550万吨左右,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
由于临储收购的粮食价格较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库存消化较为缓慢,使得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急剧增加。
同时,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将达6亿吨以上,并很有可能再创历史新高。果真如此,国内粮食供求关系将更加改善,供应压力也将继续增大。
政策支撑因素将逐渐减弱
我国实行了11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促进农户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对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从单纯的制定最低收购价格和实行粮食临时收储转向逐步实行目标价格。并于2014年率先对新疆的棉花和东北、内蒙古的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试点,粮食目标价格制度迈出了第一步。
随着粮食目标价格的不断推进,政策的支撑作用将不断减弱,今后粮价的走势将更多地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供求关系对粮价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大。虽然主要粮食品种稻谷和小麦当前仍将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但10月份公布的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仍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小麦、稻谷均为主要口粮,联动效应较强。
在小麦与稻谷比价仍低于历史均值的情况下,预计稻谷最低收购价不再继续上调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即使明年继续启动托市收购,小麦、
稻谷的价格水平也很可能与今年启动托市收购情形相近,而不会出现往年那样随着托市价上调和启动年年上台阶的现象。依靠政策推动粮价上涨的时代或已接近尾声。
物价涨幅出现平稳回落
随着国家加大深化改革力度,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单纯依靠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已日渐远离,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减轻,CPI涨幅逐步回落。2014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持平,同比上涨1.6%;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2.2%,系连续第32个月下跌。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1%,PPI同比下降1.7%,奠定了全年物价平稳的基础。
而从目前来看,在经济增速运行缓中趋稳的背景下,四季度CPI同比的新涨价因素不会出现明显上升,2014年通胀处于温和水平的预期正在渐渐变成现实。CPI涨幅回落,特别是PPI持续下降,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增幅也出现回落,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下降。多地调查发现,除了人工与 土地流转成本仍有小幅增加外,其他如化肥、农药、柴油等生产成本均呈稳中有跌之势。
随着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走低,国内汽柴油等原料价格也快速下降,以此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价格后期仍有走低的可能。在后期物价上涨将保持平稳、农业生产成本仍有可能下降的背景下,依靠成本推动粮价上涨的动力不足。
国内外价差推动进口增加
由于国内粮食最低收购价在2014年以前逐年提高,推动国内粮食价格迭创历史新高。而国际粮食因连续丰收,供应充足,加上美元走强,大宗商品大幅下降,价格持续下调,国内外粮食价差倒挂,且内外价差随着最低收购价的提高呈扩大之势,国外廉价的粮食也趁机大量涌入国内。
据了解,自去年11月以来,小麦国内市场价格已经连续11个月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目前国际上的小麦离岸价加上运费保险、关税、进口增值税、装卸费等各种费用,到境后比国产小麦市场价还要低10%左右。
玉米、稻谷也与小麦类似。事实上,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就已经高于国际市场的离岸价,国内外粮价差促使国内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加大了粮食的进口。
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三大谷物和大豆的总进口量为7439.14万吨,同比增长6.85%。尽管今年我国迎来夏粮“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仍可能增产,但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0月我国进口粮食8059万吨,同比增加19.5%;其中大豆5684万吨,同比增长13.8%。照此趋势,今年我国粮食进口将突破新高。在国内粮食继续丰收的情况下,当前国内粮食进口与产量的关系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内外价差所致。
目前国际粮食库存充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4年9月发表的“全球粮食展望”综合预测,2015年各作物年度结束时,全球谷物库存量有望增加至6.275亿吨,同比增长8.3%,创15年来最高水平。2014/2015年度,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预计将从上年度的23.5%提高至25.2%,达2001/2002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供应充足,除大米外的所有谷物国际价格大幅下滑,内外粮价价差有扩大之势。在粮食市场化和国际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内粮价继续上行动力显然不足。
美元走强使大宗商品承压
由于美国经济表现相对强劲,而世界经济却依旧疲软,加上美联储开始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将从明年开始逐步提高利率,促使美元指数大幅反弹。与今年春季低点相比,美元指数整体反弹达10%,美元兑日元更是刷新7年新高。美元持续走强,加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承压,原油、铁矿石、煤炭、棉花价格今年以来出现大幅下跌。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一方面将使国际粮价因联动效应而出现下跌;另一方面,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将使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粮食减少,导致粮食需求下降,也将进一步增加全球粮食供应压力。
虽然国内粮价受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总体上将保持稳定,但在上述因素影响下,预计未来上行动力将不断减弱。随着我国粮食目标价格的不断推进,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市场规律这无形的手或迟或早总会起作用,中期国内粮价面临走弱的可能,除非国内、国际粮食产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减产。